在2025年的船舶运输行业中,噪声职业病问题已成为影响船员健康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船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运输规模的持续扩大,船舶噪声对船员健康的潜在威胁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对船舶噪声的产生源、传播特性、危害现状以及防控策略的深入分析,旨在为船舶运输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2030年中国船舶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船舶噪声是指船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声音的总和,通常以声压级(dB)来衡量。航行中的船舶噪声通常达到80~110dB,远高于陆地工作环境的噪声水平。噪声频率范围广泛,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分布。由于船舶的特殊工作环境,船员往往需要长时间暴露在这种高强度噪声中,增加了健康风险。
船舶噪声的产生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机与辅机运转噪声
船舶市场现状分析提到船舶主机作为核心动力设备,在燃烧做功和机械传动过程中产生持续低频轰鸣,声压级常超100dB(A)。辅机(如发电机、空压机等)数量多、分布广,运行时产生高频噪声,与主机噪声交织,在机舱狭小空间形成复杂的噪声场。船员日常巡检、设备维护作业时,近场暴露声压级可达110dB(A)以上,远超职业接触限值。
(二)螺旋桨与水流噪声
螺旋桨高速旋转切割水流,引发空泡现象,产生脉冲式高强度噪声。尤其在船舶高速航行、重载工况下,低频噪声可穿透船体结构向舱室传播,声压级达90~105dB(A)。船员居住舱室、工作间临近船尾部分受影响显著,睡眠、休息时段亦难以避免干扰,长期累积噪声暴露剂量攀升。
(三)通风与空调系统噪声
为保障舱内空气流通与温湿度调节,船舶通风、空调设备持续运行,风机运转、风道气流摩擦产生宽频噪声。在通风管道沿线及出风口周边区域,声压级普遍处于80~95dB(A)。虽单台设备噪声看似“可控”,但多系统协同运行、叠加效应下,船员日常起居、工作活动频繁处噪声水平不容小觑。
(四)工作活动噪声
工作活动噪声包括货物装卸噪声、设备维护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货物装卸噪声主要来自起重机、输送带等设备的运行,具有间歇性和高强度的特点。设备维护噪声包括敲击、打磨除锈等作业产生的噪声,而人员活动噪声则包括脚步声、谈话声等。以某拖船80%~85%负荷噪声实测值为例(见表1),不同区域的噪声水平差异显著。
船舶噪声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机械振动、流体动力和空气动力三个方面。机械振动噪声是由船舶机械设备运转时产生的振动通过结构传递而产生的。流体动力噪声是由船体与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体在管道和设备中的流动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则是由气流通过通风系统、排气口等产生的。船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和结构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噪声通过空气介质直接传播,主要影响船上人员。结构传播是指振动通过船体结构传递,可能引起远场噪声辐射。影响船舶噪声传播的因素包括船体结构、设备安装方式、环境条件等。船体结构的材料和设计会影响噪声的传播和衰减。设备的安装方式,如减振措施的使用,会影响结构传播噪声的强度。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会影响水下噪声的传播特性。
船舶吨位是影响噪声职业病危害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大型船舶的噪声水平高于小型船舶。工作环境和岗位也是影响噪声暴露的关键因素。机舱、甲板等区域的噪声水平通常较高,而驾驶台、生活区等区域的噪声水平相对较低。轮机员、水手等岗位的从业人员往往面临更高的噪声暴露风险。个人防护意识和措施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噪声职业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正确使用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显著降低噪声暴露水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从业人员防护意识薄弱,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增加了噪声职业病的发生风险。此外,工作时间和暴露时长也是影响噪声职业病危害的重要因素,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从业人员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一)听觉系统损伤
长期暴露于船舶高强度噪声环境,内耳脆弱的毛细细胞遭受“冲击”,持续机械振动刺激致毛细胞受损、凋亡,听觉感受器功能减退。初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4000~8000Hz频段),船员对尖锐哨声、警报声感知迟钝。随病程进展,累及语言频率(500~2000Hz),日常交流障碍渐显,严重时发展为不可逆的职业性噪声聋,听力损失超25dB(A),极大影响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
(二)非听觉系统影响
噪声引发船员交感神经兴奋,体内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失衡,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长期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睡眠时段受噪声干扰,睡眠结构碎片化、深度睡眠减少,引发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疲劳感加剧,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增加船舶航行安全风险。
(一)工程技术局限
船舶设计建造初期,虽考虑降噪需求,但受限于空间布局、重量成本约束,隔音减振结构优化不足。例如,机舱围壁材料吸音系数低、减振基座设计简易,难以有效阻隔、削减噪声传播。老旧船舶改造升级难度大,设备更新与结构改造需巨额投入、长时间停航,船企积极性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