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航站楼是民用机场建筑群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它代表着机场以及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形象,其在公众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航站楼作为功能复杂、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的重要交通建筑类型,它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应用方面、以及在设计理念和风格流派方面多起着先锋建筑的作用。以下是机场行业产业布局分析:
1.以简洁和新颖的屋盖结构展现航站楼的结构美学
在80年代末,新型钢结构在航站楼中得到广泛应用,结构技术上的突破使大跨度屋盖结构具有“钢、柔、轻、精细”的特点。同时也由于注重航站楼在开敞性、个性化的大空间方面的追求,从而使屋盖结构成为航站楼设计重要的出发点和表现重点。这时期的航站楼逐渐把设备层转入地下,而不再设置在屋顶,这样使屋顶通透而轻盈,也适合屋顶的曲面构形。另外,整个屋顶结构常直接外露,不进行吊顶处理,这是考虑到采用钢结构作为建筑物的“骨胳”,其构件形式存在着某种组合规律而富有装饰性,这种裸露的结构往往体现一种结构美学,可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利用现代结构技术营造开放性的大空间,各功能使用单元再利用隔断自由灵活的进行功能组合和分隔,使得整个航站楼室内空间开敞、舒适而富有个性,这是现代航站楼空间处理上的重要特点。
2. 对航站楼的个性特征和标志性作用更为注重
在机场航站区中,体量大而相对平直的机场航站楼与高耸的机场指挥塔台形成了和谐的视觉对比,如同教堂与钟楼所形成的构图关系一般,共同构成了机场特定的形象特征,并引申为城市或地区的空中门户。有鉴于此,航站楼设计一向注重其特色性创造,以寻求成为城市和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说过: “机场可以说是普遍意义上的技术文化(飞机就是其产物和象征物)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在视觉上对峙的特定场所。”从建筑文化意义来看,我国在航站楼造型设计方面相应地有两种设计表现主题,一种是反映航空特性的国际式风格,另一种是反映机场所在地特色的地方化倾向。
3.航站楼内外的旅客运营系统更为便捷、高效
作为交通建筑,提高旅客快捷而方便的通行效率一直是航站楼设计致力追求的目标,缩小旅客步行距离也是整个航站区规划设计的主导原则,为此,航站楼一方面强化航站楼的旅客流程和行李流程设计。流程设计是航站楼设计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大中型航站楼都实现了“国际和国内流程水平分隔,到港旅客和出港旅客垂直分离”的通行做法,这无疑将使旅客进出港更为清晰而便捷。另一方面是引导航站楼内外的旅客运营系统朝着容量大、效率高、换乘方便的方向发展。为此,常采用有三种途径方便旅客:一是航站楼与停车场(停车库)尽可能的接近,并多设有直达航站楼门口的高架通道;二是大量采用水平自动步道、电梯及坡道等交通设施,使机场航站楼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强制采用无障碍设计规范的交通建筑类型;三是在航站楼陆侧或航站楼地下层预设铁路、地铁或轻轨等轨道交通的换乘站,并与候机大厅或行李提取大厅直接连通。香港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等一些大型机场多采用设立地面交通中心的形式,以减少航站楼车道边的拥挤。交通中心是相对独立于航站楼的综合运输枢纽,它承担铁路、轻轨、地铁及公交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汇合与换乘、停放,交通中心与航站楼有着方便的衔接,如汇集有磁悬浮铁路和地铁2号线的浦东机场轨道交通中心便通过空中走廊直接与航站楼相连。
另外,机场航站楼还有值得一提的特征是其属于智能化的现代建筑,其弱电系统集中体现了航站楼应用高技术的程度,其特征表现在弱电子系统多、实时系统面较广和系统标准高等方面。例如,航站楼除了具有楼宇自动化(BAS)、办公自动化(OA)等通用的智能化系统外,它还集成了大量地民航部门所专用的弱电系统,如离港系统(DDCS)、航班显示系统(FIDS)、通信系统(TIS)、机位分配系统(ACS)等等,以至大型航站楼往往拥有几十个子系统。不难看出,机场航站楼建筑可谓是智能建筑技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