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日前发布《2016年度医改工作进展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医改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92.6%的地市调整了医疗技术服务项目价格,各项医改呈现出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公立医院改革没有全覆盖,部分公立医院没有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等问题。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医改有序推进、成效明显。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医改试点城市扩大到200个,2335家公立医院全面实施改革。各项医改呈现两升两降良好态势:居民健康水平持续上升,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得到提升;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持续下降,居民就医负担不断减轻。2016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构成中,药占比分别为49%和34.2%,较2015年下降了2和2.5个百分点。
医改取得成效的同时,个别领域仍有待深化改革。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务院医改任务要求,2017年9月底前我国公立医院要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这是破除“以药养医”的关键一步。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国有企业、监狱系统等公立医院未能按要求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耗材阳光采购,部分省份已参加公立医院改革的公立医院还没有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门诊及住院费用中耗材检查费用占比仍然较高。
监测数据还表明,目前全国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参合)人数达13.4亿,参保率达98.8%。全国70.6%的公立医院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药品,57.0%的公立医院在省级平台集中采购高值医用耗材。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达44.1万个;多点执业医师数达19219人。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要求,2017年全国深化医改提出了56项重点工作,主要围绕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制度提出具体任务,对健康扶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和此前吹风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的观点一致:通过进一步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合理拉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间的报销水平差距,增强在基层看病就医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社会力量涉足医疗机构。但社会力量真正踏入医疗行业,则在20世纪90年代卫生部明确放宽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投资限制之后。此后,在2009年新医改政策导向的推动下,社会资本更加积极明确地参与到医疗事业之中,进一步确立了社会力量在医疗行业中的地位。根据各家卫计委公布的数字,2015年,民营医院在所有医疗机构中所占比例达52.63%,已经超过公立医院。
虽然数量占比方面已经超过公立医院,但因为对民营医院采取“严进宽出”的监管政策,诊疗水平有限和违规操作频发,成为限制民营医院发展的“两座大山”。据不完全统计,“魏则西”事件之后,全国各地民营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量普遍下滑20%-30%。
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联手,共建“医联体”?在提高民营医院自身医疗水平的同时,“医联体能让民营医院承接公立医院转出的病人,加快公立医院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医疗资源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高价值的地方。”张志坚这样对时代周报记者解读当前看病难的现状。据张志坚介绍,在他工作的医院中,开颅手术病人一般需要近一个月的康复时间。在此期间,病人会一直占用医院的床位,这是医院床位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的原因之一。而在美国担任访问学者时,张志坚发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完成开颅手术的病人,三天以内就会被转到和医学中心有合作关系的护理中心进行康复管理。“如果能够和这些私营医疗机构共建医联体,为不同层次的病人提供康复服务,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这就是医疗市场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共建“医联体”,还需重新审视现有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
当前,对于中国民营医疗机构的定位落后于时代。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除了提供医疗服务,民营医疗机构在某些亚领域(如基层卫生服务)的作用比其他亚行业(如医院服务)更加突出。“首先,公立医院应当找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不应该把二级、一级医院以及其他专科医院的工作都包下来,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办医,使之成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郝模在采访中表示。
在深圳,以社会之力创建的专科医院,在取得二级甲等资质后将获得一次性的500万元奖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纳入财政补助范围,年均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奖励补助约为1.4亿元。
“我们鼓励社会办医来建专科和高端医院,基本医疗则由政府公立医院来保障,效果很明显。” 2016年7月,深圳市医改办主任罗乐宣在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上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