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消费市场持续稳步回升。6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万亿元,同比下降1.8%,连续4个月降幅收窄,累计收窄18.7个百分点。
随着零售、餐饮和文旅等市场回暖,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也显示,市场销售逐步改善,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其中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收窄1个百分点。
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实现了3.2%的正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回升。工业生产端的修复已近乎完成,但相较之下,消费需求端复苏仍偏慢,成为经济增长动能的主要拖累,同时也是未来政策的帮扶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撰文分析,制约经济进一步恢复的最突出问题还是需求不足。如果这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企业进一步达产就会面临较大困难,会遇到销售困难、资金周转压力,继续增加周转和库存的意愿也不强。
2014-2020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特别在当前海外疫情蔓延、外需疲软之下,内需更是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消费不仅与当前收入有关,还与预期有关。疫情带来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对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政府应当在如何管理预期影响投资者和民众的信心方面多做工作,以减小由疫情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延期消费的影响。
尽管近两个月中国消费已经出现反弹态势,但结合线上消费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消费反弹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征,低线级城市、部分中西部省份以及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当前消费恢复相对迟缓。
下一步,通过出台政策扶持措施以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同时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现金券、消费券等多种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延续难能可贵的消费回升势头的关键。
2020年以来,多部门密集出台促消费政策,加快内需市场潜力释放。就在7月15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公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
消费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上半年,我国经济由降转升、稳步复苏,消费领域逐步回暖但仍然承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尤其需要激活国内消费大市场,为经济稳步复苏注入更多新动力。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居民增加外出活动,“烟火气”又旺了起来。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6月份降幅进一步收窄,已连续四个月改善。但从累计值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处下降区间,消费市场全面恢复仍需加力。
2019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消费,既是当前经济复苏的压力点,也是经济回升向好的着力点。当前,要更加注重消除供需两端“温差”,把长期和短期结合起来,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
短期来看,要想方设法把被抑制的消费释放出来。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2.8%,住宿、电影、旅游等行业受影响较深。近一段时间,在各项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从推进家电、汽车消费到打造购物节、发放消费券,从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将有序恢复营业到恢复旅行社跨省团队游,消费市场回暖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多,市场活力逐步提升。
激活消费市场,也要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疫情“大考”下,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逆势而上。上半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当前,要顺势而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社会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倾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长期来看,要用改革的办法更大释放消费潜力。要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丰富优质消费品供给。同时,要多措并举稳就业、增收入,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让消费“跑起来”。此外,要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秩序监管,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