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 内容详情
零件行业政策
 零件 2019-01-21 17:13:31

  从2011年开始,美国在中国零件出口中的份额就稳居第一,到2017年产生近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我国零件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基本是从技术含量较低、较为边缘的零件产品起步,依靠较为单一的产品及少量客户发展起来,发展初期单车配套价值量较低,市场份额比较分散。以下对零件行业政策分析。

  零件行业政策分析,与国际主流的零件厂商相比,我国零件企业的规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零件行业分析指出,截至2018年,仅有潍柴动力与华域汽车两家的年收入达到了200亿美元以上的级别,其余企业均处于100亿美元年收入以下;我国零件企业尚处于成长期,依旧与国际一流零件厂商存在一定差距。

  2018年全国Top10零件企业(按营业总收入)

零件行业政策

  零件产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经济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零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跨国汽车公司的生产经营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逐步转向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在此产业链分工背景下,零件提供商依存于单一整车厂及零部件生产地域化的分工模式发生改变,全球零件供应商趋于独立化。现从五大标准来分析零件行业政策。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汽车行业要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加快汽车尾气净化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零件行业政策分析,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和设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

  零件行业政策分析,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五大主要任务和六大保障措施。该规划提出的目标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3)《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9年修订)》指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零件行业政策分析,同时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4)《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我国将以坚持扩大内需、坚持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产业升级作为基本原则,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零件行业政策分析,该规划同时提出11项产业具体扶持政策:减征乘用车购置税;开展“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落实和完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5)《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零件行业政策分析,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零件行业政策分析,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关键零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零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零件采购体系;制定零件专项发展规划,对零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1-1-129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零件相关明升88网址
零件相关明升88网址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