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升m88国际 网讯,截至2025年9月,中国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行业正经历剧烈震荡。据最新统计,2024年底国内多晶硅名义产能已突破350万吨/年,但实际有效利用率不足65%,价格较2021年峰值下跌超70%。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提出的"收储方案"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自今年5月传闻发酵以来,通威股份、协鑫科技等上市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超过40%,政策导向与资本动向形成显著联动效应。
中国明升m88国际 发布的《十五五硅料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2023-2024年是多晶硅行业扩产高峰期,新增产能以每月约15万吨的速度释放。然而市场需求增速仅维持在年均8%-10%,导致2025年上半年行业平均开工率降至历史低位(58%),单吨加工利润从2022年的3万元/吨断崖式跌至-1.2万元/吨。在此背景下,"收储方案"被寄予厚望——通过头部企业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收购中小厂商的"低效产能",并逐步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若按当前市价30%折算,完成50万吨落后产能收储需资金约120-180亿元。
尽管"收储方案"以市场化方式化解过剩产能为亮点,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企业间协议限制产量或协调价格可能构成核心卡特尔行为。例如:若头部五家企业通过收储将行业集中度从当前的60%提升至85%,需谨慎规避"产能共谋"嫌疑。值得注意的是,《反垄断法》第三十三条提供了"经济不景气"等豁免情形,但具体适用性仍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个案评估。
从短期看,收储机制确实能缓解行业阵痛——头部企业通过整合产能可降低单位成本约15%,中小企业获得补偿后转型风险可控。但长期而言,人为干预可能扭曲市场机制:2024年数据显示,当前被贴上"落后标签"的30万吨产能中,有40%实为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的合规产线;而头部企业的部分新建项目能效反而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需警惕的是,收储过程中形成的产业联盟可能异化为价格操纵平台。历史案例显示(如19世纪美国钢铁托拉斯),这种"产能信托"模式最终导致创新停滞与消费者福利损失。
单纯依赖收储难以解决行业根本矛盾。地方政府2023年对光伏项目的非理性补贴(如某省承诺企业用电成本低于0.1元/度)加剧了产能无序扩张,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则使技术迭代受阻——近五年硅料领域专利侵权诉讼率高达37%。未来需建立三重机制:
1. 动态预警系统:基于产能利用率、价格波动等8项指标构建行业健康指数;
2. 退出补偿基金:由行业协会按营收比例强制征收,避免头部企业单边获利;
3. 反垄断沙盒监管:对收储过程实施穿透式审查,保留关键中小企业技术储备。
结论与展望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多晶硅行业正站在政策转向的十字路口。"收储方案"作为市场化产能调整的创新尝试,在提升集中度、稳定价格链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合规性、公平性和长期效果仍需严格检验。根本出路在于构建政府规范行为(如2024年已取消17个省市级光伏补贴政策)、企业专注技术升级(N型硅料研发投资占比需从当前的8%提升至30%)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协同作用的新生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行业"反内卷"的目标,而非简单重复2018年光伏产能过剩的历史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