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在过去10年中进展迅速,已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涉及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众多领域,新能源的应用已成为绿色建筑最大限度节约能源的良好选择。
随着国家和公众环保需求的提升,环保产业已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迎来勃勃生机。据了解,到2020年,我国新建的商业公共建筑面积将超过100亿平方米,带动上千亿新能源建筑市场份额。
然而在巨大的市场面前,我国新能源建筑的各种标准制定明显跟不上步伐,很多标准讨论数年仍未正式推出。4月16日,中国新能源建筑产业联盟诞生,联盟希望能联合新能源、建筑等跨行业的企业和行业机构,共同致力于探索“新常态”下新能源与建筑结合的最佳发展路径和模式。
成本问题困扰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绿色建筑,是指实践了提高建筑物所使用资源(能量、水、及材料)的效率,同时减低建筑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从更好的选址、设计、建设、操作、维修及拆除,为整个完整的建筑生命周期。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 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据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宋凌主任介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从2004年开始进入启蒙发展阶段,我国绿色建筑第一次被正规的提出来是在2006年。这一年,我国出台了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目前绿色建筑领域执行最多的就是住建部“三星”建筑能效测评体系。根据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有“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相比较“设计标识”, “运行标识”的审核要求更严格。
然而历经数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却差强人意。据宋凌介绍,截止到2015年1月,我国已经评出了绿色建筑项目2500多项,总面积已经达到2.9亿平米,应该说超过3亿平米。但建筑运行一年仍然能够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只有159项,面积只有2000万平米。
而据媒体报道,在部分地区,一些绿色建筑因经济等原因甚至沦为“面子工程”。 很多开发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高的评价等级,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过分强调设计环节,而在实际运营使用过程中却因运营成本过高几乎不再使用。
新能源+建筑将引领千亿市场份额
近年来,随着整个国家对于环保的重视,环保产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而绿色建筑在新的时代里的又迎来了一位新的搭档——新能源。
从互联网+ 到新能源+ ,产业的跨界和升级贯穿每一个行业。由中国明升m88国际 发布的绿色建筑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认为,在我国资源压力日趋加大,环境压力倍增的前提下,新能源+建筑无疑将产生一个新的巨大应用市场。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新能源示范城市(园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新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比例的背景下,新能源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了应用,绿色、环保等标签正在成为建筑设计行业新的标准范式。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汉能控股集团执行总裁刘民表示:“新能源技术在国外都已经成熟应用,被动房、零能房屋的成功应用和推广,都已经证明新能源建筑是切实可行的。我国在新能源建筑的应用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按照我国建筑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新建的商业公共建筑面积将超过100亿平方米,将带动上千亿新能源建筑市场份额。全球潜在的市场容量超过万亿。所以,新能源建筑的市场前景非常巨大。”
据悉,按照国家新型城镇规划的要求,在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2014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1亿平方米,我国的绿色建筑即将进入高速的增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