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升m88国际 网讯,石油焦作为工业体系的关键基础原材料,在2025年迎来结构性调整的关键阶段。受双碳战略与新能源产业爆发的双重影响,同时低硫石油焦的战略价值持续凸显,行业正从传统大宗商品向新能源核心材料转型。以下是2025年石油焦行业分析。
石油焦作为石油炼化过程中的重要副产品,其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5-2030年中国石油焦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石油焦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4.2%的速度持续扩张将达266.7亿美元。现从三大方面来了解2025年石油焦行业分析。
总量平衡特征:2024年中国石油焦表观消费量达4532万吨,较上年增长3.2%,同期国内产量为3211万吨,同比增长2.7%,产需缺口达1321万吨,主要依赖进口补充,全年进口量约134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29.6%。2025年国内产量预计维持在3200万吨左右,进口依存度仍将保持高位。
区域分布格局:生产端高度集中,山东省2024年石油焦产量达1220.1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8%,辽宁、新疆紧随其后,合计占比超21%;消费端则聚焦下游产业集聚区,河南、山西、云南三省因电解铝产能密集,2024 年合计消费量约1670万吨,占全国总消费量的36.8%。
产品结构差异:2024年国内低硫石油焦(硫含量 < 3%)产量约1328万吨,占比45%,主要用于高端石墨电极与负极材料生产;中高硫石油焦占比 55%,多用于燃料及电解铝领域,但受环保政策限制,其燃料用途正逐步缩减。
石油焦行业是石油炼化副产品,以原油蒸馏后的重油为原料,通过焦化工艺获得,目前石油主要通过延迟焦化工艺获得,焦化工艺主要包括加热、裂解缩合、分馏和出焦4个工艺。石油焦主要用来制作电极,下游终端主要包括电解铝、新能源车和钢铁。石油焦中碳元素含量比较高,自然也常用于生产石墨,做电极。石油焦在下游的应用,基本按照硫分高低来区分。
传统领域需求基石:电解铝行业仍是石油焦最大消费领域,2024年消费量达2140万吨,占总需求的55.6%,每吨电解铝生产约消耗0.096吨石油焦。钢铁行业的石墨电极需求同样强劲,2024 年全国石墨电极产量110万吨,对应高端石油焦需求量接近250万吨。
新能源领域增量引擎:2024 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达158万吨,同比增长32%,其中90%以上为人工石墨,直接拉动针状焦原料需求,而针状焦以优质石油焦为核心原料。预计到2026年,海外负极产能建设将新增 60-70万吨低硫石油焦年需求,占全球负极领域总需求的30%以上。
需求层级分化明显:低硫石油焦因适配高端制造需求,2024年进口依赖度达42%,主要来自美国、荷兰等国家;中高硫石油焦需求增长平稳,但受环保政策影响,2024年出口量降至156万吨,同比下降8.7%。
政策调控引导方向:2025年10月发布的出口管制政策将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纳入管控,迫使海外企业加速自建供应链,预计2026-2027年形成低硫石油焦需求洪峰。同时环保政策趋严,将石油焦煅烧工序纳入限产范围,推动行业向低硫、低杂质方向转型。
技术升级提升价值:头部企业已开始技术革新,集成式密闭储运与高效除尘系统普及率提升,部分企业探索石油焦气化制氢技术,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延迟焦化工艺占比虽仍超85%,但通过原料优化,低硫石油焦收率正逐步提高。
价格与价值重估:2024年国内石油焦均价为1841.61元/吨,同比下降25.83%,但随着低硫焦供需缺口扩大,预计未来两年价格将上涨30%-50%。高低硫价差持续拉大,进一步激励炼厂提升高端产品产出比例。
石油焦行业在2025年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市场规模是传统工业需求的稳定支撑与新能源产业的强劲拉动。供需格局上的产需缺口与区域集中、需求端的高端化转型、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共同推动行业从周期性能源副产品向战略性新材料升级。未来,低硫石油焦的资源争夺将加剧,产业链一体化与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行业整体将沿着绿色化、高端化路径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