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人形机器人作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4.2亿美元,占晶圆制造材料市场的5.8%。然而,2023年市场规模较上一年下降了7.8%,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尽管如此,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政策支持以及与国际的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
《2025-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明升88网址 》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前的“窗口期”,我国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企业布局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2023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同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支持性文件,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例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均发布了相关行动计划,涵盖技术研发、产业落地、场景打造和生态集群培育等多方面内容。
(二)技术创新
我国在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11月,我国首个国家地方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由优必选、小米机器人等领军企业合作共建。上海、浙江、成都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致力于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及整机系统的研发。这些创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系统化布局,推动了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共振”的转变。
(三)企业布局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进入新阶段,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华为、小米、比亚迪、大疆创新、优必选等企业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开辟新赛道,宁德时代、长安汽车等行业巨头也纷纷投资相关企业。同时,各地涌现了一批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如北京的星动纪元、上海的智元机器人、深圳的众擎等。这些企业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发展迅速,部分企业产品已进入小批量生产和交付阶段。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落地需要技术突破、应用场景和政策支持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这三者构成了产业化的“关键三角”。
(一)技术突破
人形机器人是集机、电、材料、传感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涉及感知、智能决策、人机交互、动力控制等关键技术。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尚处于攻关阶段,主要集中在“大脑”(感知、决策、交互)、“小脑”(运动控制)和本体三部分。其中,“大脑”是实现具身智能的关键,需要世界模型、VLA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小脑”则负责实现高精度的运动控制;本体则要求强健、轻量、敏捷。此外,训练数据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需要大量实际物理数据进行训练。
(二)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涵盖产业端(B端)和消费端(C端)。在B端,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汽车工厂、物流商贸等领域实现物料搬运、复杂装配、质量检测等任务。在C端,人形机器人在教育、文娱、家庭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尽管应用场景丰富,但人形机器人进入实际应用面临极低的容错率,需要进行概念验证和技术小范围应用测试,以确保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政策支持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爆发前的“窗口期”,需要政府在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标准制定、场景开发、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政府需推动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建立研发平台和创新中心,提供算力补贴和科研补助。同时,需加强产业链协同和生态构建,推动区域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支持共性平台和场景开发,完善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政策。
尽管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基础研究和人才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
(一)技术差距
在人形机器人“大脑”研发方面,美国在芯片、算法和大模型等综合技术上保持领先。全球22家专注机器人“大脑”的企业中,美国有13家,而我国仅有2家。美国公司如特斯拉、谷歌等在人形机器人“大脑”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企业在多模态大模型和世界模型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核心部件差距
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主要由日、美和欧系企业控制,这些部件占人形机器人整机成本的70%左右。我国在这些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进步,但在稳定性、精度和耐疲劳强度等方面仍与国外产品有差距,部分高端精密部件仍依赖进口。
(三)基础研究和人才差距
我国在AI基础研究和顶尖人才数量、质量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与美国有差距。全球AI2000学者中,美国有1107名,占55.35%,而我国仅有323名。美国高校与产业界互动频繁,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我国在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仍需加强。
(四)金融资本差距
美国风险资本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规模远超我国。2024年,美国近半数风险资本流向AI领域,初创AI企业融资总额超过970亿美元,而我国初创人形机器人企业总融资次数超过60次,融资总额总计超过50亿元,差距较大。
为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赛道,我国需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坚,推动产业应用落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加强核心技术攻坚
设立专项攻关计划,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端到端决策算法等方向,实现大模型和前沿技术突破。构建开放研发平台,提供开源框架和训练数据集,降低企业研发门槛。充分发挥科技头部企业作用,推动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构建。
(二)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
加大硬件核心部件研发和海外并购力度,实现国产化并力争成为全球主要供应商。推进追赶型和原创性研究并举,支持高校和国家实验室长期持续研发,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海外收购,加速产业链整合。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防范内卷式竞争,增强多元金融要素供给,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国资创投加大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建立独角兽企业的发现和培育机制。
(四)加快行业标准制定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加大标准应用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产业国际话语权。
(五)强化人才培养机制
精准人才需求,强化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探索高校、企业联合育人机制,加快推动形成人才生产力。
(六)加速产业应用落地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紧抓我国应用场景丰富、制造业链条完整、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应用和迭代。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和场景应用概念实验室,推动产品从研制到产业化的有效衔接。
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基础研究和人才等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为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赛道,我国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坚,推动产业应用落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突破、场景驱动和政策支持的“关键三角”,我国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形成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