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门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2025年,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门禁行业指明了新方向。从技术规范到应用场景拓展,这些政策推动着门禁行业不断创新升级,也促使从业者重新审视门禁系统的价值与功能。其实,追溯历史,门禁管理制度由来已久。古代的门禁制度在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理念与机制,对当今门禁行业的发展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以唐都长安的门禁管理制度为例,深入探究其中的门道,能为现代门禁行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唐都长安的门禁管理体系中,门籍制度占据着核心地位。长安城门管理系统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类,其中宫城作为皇帝居所,门禁更为严格,门籍制度便在此处实施。
门籍制度可追溯到汉代,它是一种身份记名牌,用 “二尺竹牒” 记录出入者信息及身份特征,便于对宫城诸门进行监管。但门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识别,需要按月考证、更换。在当时,严格的门籍审核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是礼法观念的直接体现。
为规范门籍制度,还设立了左右监门卫,按照 “左进右出” 原则,负责人员及物品审核,同时还承担皇室重大事件的仪仗监守工作,分工细致。唐律对门籍的规定十分严格,无门籍者入宫需专人接引,否则以 “阑入论”;高等级宫门、殿门需皇帝赦令才能放行;因工作变动等导致门籍无效者也不得入宫,违反规定将被定罪。而且,定罪量刑依据宫城诸门等级裁定,等级越高,获刑越重。这些法令法规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皇权,构筑等级秩序。
在唐都长安,除了门籍制度,宵禁制度也是门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安作为当时规模庞大的都城,维护社会治安至关重要,宵禁制度应运而生。
宵禁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到唐代依旧以鼓为号。立于承天门的街鼓,不仅是居民作息的指引,更是维系长安秩序的象征。按照唐律规定,五更三筹击鼓,人们可以出行;昼漏尽时,顺天门击鼓四百搥后闭门,接着再击六百搥,坊门关闭,宵禁开始。
《2025-2030年中国门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为确保宵禁制度有效执行,唐代设立了左右金吾卫,专门负责禁宫及夜间秩序。其下设左右街使及左右翊中郎将府官等职,左右街使主要负责夜间治安,在夜幕降临城门及坊门闭合后开始执行巡逻任务,直到五更二时街鼓响起,宵禁解除才停止巡查。对于违反宵禁制度的行为,处罚十分严厉,没有文牒在身的违规者将被笞二十。可见,宵禁制度在约束百姓行为、维系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也有着积极影响。
城门制度是唐都长安门禁管理的关键环节。鉴于长安的治安因素,门禁制度在执行夜禁时,城门闭合时间及顺序有着严格规定。晨时,街鼓声起,皇城及京城门先开启,再次鼓声后宫殿门开启;宵禁时,则先闭宫殿门,再闭皇城和京城诸门,即开时先外后内,闭时由内向外。
城门郎官负责城门的按时关闭和开启,唐代都城门殿众多,为加强管理,城门郎与监门将军及中郎将共同协作。夜禁时若遇特殊情况,受敕人需记录须开之门,经中书门下审批,相关人员核对符钥后才能开门,这种制度既严格又体现了灵活性。
同时,唐律对城门管理制定了详细的法令律条。例如,宫殿门闭讫后,进钥违迟者会受到杖责,且根据城门等级不同,责罚程度不同;城门郎官若未按规定操作,或出现错符等情况,也将受到严厉惩罚,严重者甚至会被处以绞刑。此外,唐代对城门的维修管理也十分重视,相关史料记载了多起城门及附属建筑的维修事件,其中大明宫的维修记录最多,凸显了其重要的政治地位。
唐都长安的门禁管理制度涵盖门籍制度、宵禁制度和城门制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制度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以礼为本,礼法并用” 是唐代法典体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门禁管理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礼法观念贯穿始终。
唐都长安的门禁管理制度在维护社会治安、增强皇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城市建设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完成了 “礼” 与 “法” 的融合,还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从现代门禁行业发展来看,古代门禁制度中的严格管理理念、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对安全的重视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结合 2025 年门禁行业政策,现代门禁行业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门禁系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安全和秩序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