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城市与水相关的事件也成为了一地,甚至举国群众关注的焦点。为解决一些城市长久以来受限于同时存在的内涝及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被提到了市政水资源管理的空前高度;而媒体集中曝光的城市水体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也翻出了各地区,各城市先污染后治理曲线的长期欠账。
为重新近距离审视城市与水的关系,本文搜集和梳理了32个全国主要城市污水排放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数据,以城市的视角,展现中国各地与污水相关的方方面面。
污水排放
2016-2021年中国水处理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从污水总量上看,我国有6个城市污水年排放总量超过10亿吨。人口远多于其他城市的四大一线城市京沪广深排放量领先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成都、重庆两个西南核心城市紧随其后。
然而,若以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一线城市的领先就不再明显。单看工业废水排放量,上海、杭州、重庆三市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超3亿吨,位于前三甲。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情况并不突出的石家庄市以庞大的制药及纺织工业规模,超过广州、南京等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位列第四。
工业污水排放量和市政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比值可以从污水排放的角度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比重。我国这一比重最高的几个城市为工业发达但人口量并不突出(杭州除外)的石家庄、杭州、呼和浩特以及银川。而最低的几个城市为北京、海口、昆明、成都,这些城市因工业搬迁、旅游业服务业发达等原因,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比很低,其经济发展的直接环境影响较小。
若将各大城市的工业污水排放和GDP产值联系起来,得到的信息将更加明显和直接:石家庄、银川、杭州经济增长背后的污水排放代价最高,三城每万元GDP产生的工业废水量在4吨上下。而经济对高排放型产业倚赖程度较低的北京、长沙、海口、福州和拉萨每万元GDP产生的工业废水少于1吨。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中国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数十年间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在国家和民众深刻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之后,环保产业以自身的发展努力控制污染排放,将环境质量从恶化到好转的拐点推前。在此过程中,单位GDP的环境代价就是衡量这一趋势的标尺。全国主要城市单位GDP污水排放的数据展现出,不少工业城市的发展依然有着不低的环境代价。正因此,提升污水回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甚至达到零排放已成为一些工业领域的主要环保目标。在此方面,GE水处理的高抗污染高可靠性NF、RO、UF等膜产品,先进污染物去除技术UF/MBR, MBR with MACarrier, ABR, 以及结晶盐资源化ZLD整体解决方案已在工业园区、石化、煤化工、电力等行业领域有广泛应用。为多个城市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了水回收利用,降低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节约了水资源。
黑臭水体污染问题
提到城市的水体污染,对于市民而言最为直观的莫过于黑臭水体了。黑臭水体的“黑臭”,主要指在视觉上河流水体呈现因污染而导致的明显异常颜色(通常是黑色或泛黑色),同时在嗅觉上产生令人们不适甚至厌恶的气味的水体。我国河流黑臭现象最早出现在上海苏州河,随后南京的秦淮河、苏州的外城河、武汉的黄孝河和宁波的内河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近几十年来,黑臭水体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加剧,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河段中,流经繁华区域的水体绝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各大流域的二级与三级支流的黑臭问题更加突出,且劣化程度逐年提高。
根据2015年住建部的一次全国性排查,全国黑臭水体数量接近2000个,其中重度污染水体占30%以上。这些黑臭水体不仅令人感官不适,严重影响居民居住体验,更会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导致健康风险。
然而,黑臭水体治理的全国性举措直到“水十条”提到并强调之后才真正铺展开来。“水十条”为全国的黑臭水体治理提出了量化的目标:“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根据这一目标,留给各大主要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时间实际仅有两年不到,政治任务之下,各地环境管理部门开始格外重视黑臭水体的治理。根据环保部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数据,截至10月份,32个主要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情况如下图所示。
全国认定的黑臭水体共1945个,32个主要城市共有535个。其中,北京、上海、南宁、成都、福州为黑臭水体最多的五个城市。而同样有五个城市没有黑臭水体,让人有点感到尴尬的是,这五城无黑臭水体分布的原因更多在于水资源较缺乏,水体较少,而非污染控制得当。从这些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的进度来看。有点让人意外的是,仅有兰州完成了4项治理工程,而其他城市绝大部分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都处于未启动和方案制定的阶段中。535个黑臭水体,处于治理中的仅有42个。造成这一局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黑臭水体成因和污染物成分复杂,处理技术难度较高,治理项目的周期也较长。要完成既定目标,各地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还需加把劲。尤其是在所有项目尚未启动的福州、西宁、海口几市。
对于区域环境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加紧修复已污染的水体,另一方面也需要预防新的黑臭水体产生。在两个方向的努力下才能将黑臭水体对于民众的感官影响和健康威胁不断降低。在市政和工业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实际也会产生臭味气体,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居住体验。对此,GE 水处理的污染物去除技术,综合 ProSweet 化学解决方案与运营/工程建议可帮助制造工厂和市政设施减轻或消除异味排放,在水处理环节解决“水臭”难题。
污水处理价格
污水处理费与工业企业的运营成本息息相关,同时也与直接决定了污水处理企业的盈利。此外,污水处理费还关系到污泥处理的成本空间。据统计,2015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的情况下,污泥的处理率不足60%(更有业内人士估计实际比率远低于这一水平)。椐E20统计,按国内现有污泥处理成本,污泥处理费用在污水处理费用中应该占0.2元/吨左右。但现有城市的污水处理费定价并未将污泥处理费用计算在内,正因这一问题,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在2015年发布《关于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要合理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收费标准要补偿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的运营成本并合理盈利。并提出了在2016年底前,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吨应调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吨,非居民不低于1.4元/吨的提价目标。其中1.4元/吨是将污泥处理费用考虑在内,平衡社会成本和运营企业收益相对合理的水平。
然而,截至目前仅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成都几城工业污水处理费用达到了1.4元/吨的标准。可以看到,对我国大部分城市而言,污水处理费用提升至合理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近一两年,中国的水利、环保、燃气、交通等领域都刮起了一场“PPP”风潮。公共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已成为各地政府解决投资困局,提升公共服务供给量和水平的法宝。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项目机会,城市的不少水污染顽疾和水处理需求,尤其是那些非盈利性、半盈利性的领域,也因付费机制的建立而逐步实现了解决和满足。
根据财政部的PPP项目信息公开平台,我们得以一窥各大城市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水处理项目投资的情况。
32个城市中,29城具有水处理相关的PPP项目,从中可直观地看出公私合作模式在环保领域应用的图景。凭借政治资源和从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北京以21个,总金额超过300亿元的水处理项目规模成为PPP模式应用于水处理项目的实践先锋,这些PPP项目包括水环境综合整治、村镇污水整理、海绵城市建设、污水管网建设等。而海口、南宁、贵阳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也将超过百亿的社会资本吸引至水处理PPP项目。
综合来看,除具有政治特殊性的北京外,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因公用设施建设资金充裕,故在水处理领域吸引社会资本的动力较弱。而发展势头较强,出于城市扩张、提高城镇化率等原因而具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二三线城市是PPP项目的主要集中地区。
在目前阶段,引入社会资本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或许是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PPP模式的主要诉求。在世界范围内,“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社会经营主体凭借更为丰富的经验、专业人才、技术实力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参与公共事业,实现公共服务的质和量的提升,这是对PPP模式最大价值发挥。在水处理运营领域,GE水处理正致力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流程,通过InSight等信息化产品帮助水处理公用事业的参与者实现水处理过程的精密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更为优化的商业决策,达到更为高效的水处理效率、效果以及更低的环境风险,借此,PPP模式下水处理设施运营商的服务价值可得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