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一直以来占据全球半导体产品超过80%的销售额,被誉为“工业粮食”。涉及计算机、家用电器、数码电子、自动化、电气、通信、交通、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中都有使用。
从历年增长幅度来看,存储芯片的涨跌幅超过其他产品类型以及集成电路整体,即存储芯片周期性更加明显。2020年集成电路同比增长24%,模拟芯片同比增长10.9%,微控制芯片同比增长5.5%,逻辑芯片同比增长11.7%,而存储芯片因为大幅涨价,成为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产品,同比增长61.5%,销售额达到1239.74亿美元,预计2021年还将同比增长11.6%。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全球集成电路销售额为343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4%,预计2021年销售额将增长9.5%,达到3758.99亿美元。未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穿戴等还将给集成电路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作为仍在持续增长的全球第一大集成电路市场,我国集成电路自给能力低下,“缺芯之痛”亟待解决。一方面,随着汽车电子、智能手机等前沿应用领域快速发展,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迅速扩大。
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收入2519.3亿元,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35%增加到38%;制造业销售收入1818.2亿元,所占比重从23%增加到28%;封测业销售收入2193.9亿元,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42%降低到34%,结构更加趋于优化。
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5411.3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速最快,2019年同比增长28.5%,销售额达到1448.1亿元,设计业和封测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分别为26.1%和20.8%,销售额分别为2073.5亿元和1889.7亿元。
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技术创新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都有明显大幅提升。在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上也涌现出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诸多地方响应国家战略,大力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及以四川、湖北、安徽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对最为完整,也是产业结构最均衡的城市。
2021年,集成电路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实体经济发展首位,国家政府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此前,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里曾提出要求,到2025年我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30年要达到50%,这意味着203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到全世界35%,也就是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全靠应用引导,所以在汽车、工业、医疗、教育,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上经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还依赖于人才,所以在人才储备、人才培养上,政府、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总体来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我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将给予大力扶持,共同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