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面料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谈谈服装面料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
 服装面料 2007-11-08 08:38:00

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发展尤其迅猛,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量的30%左右。纺织服装出口检验是检验检疫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在检验中发现,我国生产的面料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使我国的出口服装特别是中高档服装生产面料自给率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国产面料自给率提高10%,可用面料16亿米,纺织行业可增加经济效益54亿元,节约用汇10亿美元。因此,如何提高服装面料的国产率已成为制约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瓶颈。

    面料自给率不高的原因

    设计力量薄弱、开发能力差。国外的纺织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至今已得到广泛应用。1991年,欧洲已有30%的纺织厂使用CAD技术,1998年,美国有65%的纺织服装企业使用CAD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10%的纺织企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且大部分研究成果不能达到实用化和商品化的程度,品种不新颖,织物风格单一,面料手感、服装性能与现代服装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此外,印染行业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中的瓶颈,存在着设备相对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后整理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使得国产面料技术含量低,档次不高。

    技术标准滞后,质量意识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对纺织品质量需求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重视内在质量,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要求特别是色牢度、缩水率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而我们现行的国家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检测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一家服装厂生产的色织绒布服装出口到美国,进口商因服装的缩水率超标而提出索赔,经检测分析是由于我国的检测标准与国外标准(AATCC)不同,造成该批色织布按国家标准检测是合格的但按AATCC标准检测就不合格的现象。此外,随着服装面料趋向舒适方便、功能型及回归自然的方向发展,免烫整理、抗菌整理、光洁处理、防水处理、涂层等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但相应的标准都未能跟上,对经过特殊整理的新品缺少相应的方法标准和技术标准,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生产渠道杂乱,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大多数生产企业基础差,工艺设备相对落后,甚至有一些作坊式生产企业,采用家庭式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有效的行业管理,国内厂商彼此竞相压价、无序竞争,使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环保意识差,交货周期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今人们在关注纺织服装面料的舒适性、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它的安全性。自1994年德国政府颁布禁用能分解出20种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的法令以来,目前通过法规的手段来限制的国家越来越多,要求检测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种类不断增加,对纺织品服装的生态要求已成为阻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主要障碍。而我国的纺织行业中,目前通过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的企业很少,通过纺织品生态标签认证的出口纺织产品不多,很难达到国外对产品环保方面的要求。此外,由于服装出口竞争十分激烈,交货期短是服装出口的一大特点,但国产面料交货周期一般需要4至6周,难以满足出口服装的生产要求,也是造成服装面料自给率低的一个原因。

    如何提高自给率

    一是要加大纺织行业科技投入的力度。

纺织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设备、工艺上的落后,已严重制约其生存和发展。但目前,国内对于该行业的投入,从生产到科研,与我国纺织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应尽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撑体系。
    二是要强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我国出口服装尽管数量很大,但由于产品档次及附加值低,长期以来只能是睡衣睡裤打天下,大多数中高档服装面料都依赖于进口,造成出口产品量多但出口额并不高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出口纺织生产企业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尽快攻克印染后整理处理技术关,逐步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不断开发特色面料、高附加值创汇能力强的新产品。

    三是要加速对纺织产品技术标准、生态安全要求的研究,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入WTO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价格优势能否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关键看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能否有一个大的飞跃。因此,尽快建立与国外先进水平相一致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势在必行。企业应尽快熟悉并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的制定,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及时、方便、全面的服务,只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担当主角。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服装面料相关明升88网址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